首页 置换 选车 估价 问答 生活 经销商 车管所 汽车资讯 汽车销量 车牌查询 今日油价 天气预报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 > 科技 > 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必要陪着吗(孩子在家上网课)
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必要陪着吗(孩子在家上网课)
更新时间:2024-07-26 04:01:30

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必要陪着吗?我们怎么了?我们所处的环境,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必要陪着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必要陪着吗(孩子在家上网课)1

孩子在家上网课家长有必要陪着吗

我们怎么了?

我们所处的环境

从大背景来看,目前国际上乌俄关系的战火已经打响并开始了谈判,这样的局势不仅是这两国之间的人民受到影响,也同样影响着我们。

很多来访者在咨询中呈现了他们的焦虑,比如说本来周末是不安排咨询的,当来访者的被迫害焦虑特别严重的时候,就在周末增加了咨询。

同时,疫情并未结束,一直在延续,尤其香港疫情爆发,这些都影响着我们的安全感,即使未影响到我们的安全感,也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比如孩子不能返校,需要在家上网课……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轨?现在有很多国际的、外在的压力、冲突存在,会让人觉得很痛苦。此痛苦不是躯体上的,相信大多数国人并没有感染,这种痛苦是一种“拳脚伸展不开”的感觉——“做什么都不行,我总是在等待,我什么都不确定”。

在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感大背景之下,我们感觉到生活失控了。当人处在一种被动、失控的状态时,焦虑感、恐慌感、被迫害等体验就会被激发出来。

父母们的困境

对于深圳的孩子来说,这应该是第三周上网课了。在这中间,很多家长表达:“孩子上网课一周了或者两周了,我实在受不了了,我该怎么办?”,家长们也为此焦虑不堪:“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体制内,终归是要受到体制的检验。如果孩子此刻放松了,而我未及时督促,那他落后了该怎么办?”

父母如何调适心理?

理解

为什么家长那么想要把孩子送回学校呢?其实,是彼此需要各自的空间。当孩子在家的时候,作为家长就需要投入很大的心力,尤其是全职妈妈。她们很多时候只有在孩子上学后,才可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相对独立的空间。而在疫情防控期,生活空间被限制住了,人只能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活动,比如只能待在家里。这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考验,需要重新去学习如何安排生活及做心理上的调适。

家长们需要得到支持和理解,他们并不是平白无故地抱怨,并不是不愿意付出去照顾好孩子,而是面对当下的生活处境,有困难,有自身有不容易的地方。

对于孩子来说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他们失去了原本在学校的直接互动式的学习,需要重新适应和尝试新的方式让自己可以保持如在学校般同等注意力的专注。在这时, 孩子需要协助以适应不一样的生活。

给彼此适度的空间

在家上网课,家长为什么会焦虑呢?因为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当能够返校,家长的心声是:“我终于可以把他放到学校里了”。

从本质上说,疫情的突发情况折射出来的是平时的亲子关系问题,现在把原来逃避掉扔给学校处理的部分重新收拢了回来。每个家长和孩子的关系都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会这样表达:“我看不得孩子,眼不见为净。只要不提写作业、不提学习就母慈子孝,只要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

现在很多家长和孩子就是这样的互动关系。家长的焦虑在于——孩子在家上网课,他们与孩子紧密接触的时间更长,进而让家长们更恐惧频繁地和孩子接触。

那我们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呢?“适度的保有空间”很重要——允许孩子做不到,也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案例:

有家长表达: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专注地听课呢? 当我偷偷地开门去看我的孩子,他一会儿拿橡皮擦来擦去,一会站起来走两步,还偷吃东西。虽然老师通过屏幕能看到每个孩子的脸,但相对于学校,孩子们的自由度会有所提高。”

“在学校、在老师的眼皮底下,孩子不敢,但在家里,我一说孩子,他就跟我急。我觉得老师能管住孩子,我管不住我的孩子。所以想依托于学校,让老师来管他。我管他会发生冲突,我看到孩子这样的状态我接受不了。“

在家长与孩子近距离全天的接触中,他们看着孩子的学习表现会烦躁不安,会引起愤怒。当孩子不符合自己期待的样子时(比如不能专注地坐在电脑前听课),家长会接受不了、会紧张焦虑,会觉得学校老师太好了。当孩子在学校时,自己看不到也会舒服点。

这样的时候, 请先给自己一点空间去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同时,允许孩子做不到。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案例:

有一家长,她家孩子有个特点——写作业无法一次性完成,他会写一会儿作业就撕一张纸,所以作业本越写越薄。这位家长受不了孩子如此,但她学习了心理学,知道孩子这样是出于自己内心的秩序,不能试图去改变孩子。于是,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写作业,她就出去跑步,有时甚至会跑很长时间。

当然这位妈妈是有清晰觉知的,她能够有意识地通过跑步的方式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同时她也能发现,她依然存在无法接纳孩子行为的态度。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位妈妈的跑步是一种防御机制,她通过跑步来回避自己所产生的不舒服。她需要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够拥有看起来良好的亲子关系。她害怕与孩子近距离的相处,害怕看见那些能够点燃她怒火的部分,害怕自己的怒火被点燃后会对孩子怒吼而伤害到孩子。但久而久之,亲子关系就会变得疏离。

之前她可以通过外出跑步来缓解亲子之间的压力,但在这段疫情管控期间,无法外出了,外在环境迫使她不得不直面自己的情绪感受。有心理咨询师为其支了一招——跟孩子说实话。

后来这位家长尝试跟孩子表达自己的不舒服:“妈妈跟你说实话,我一看你写作业时不时地撕纸,确实很难受”。这样平心静气地表达能让孩子知道妈妈是不舒服的,而这样的表达并不意味着孩子就需要按照妈妈的要求来做,而代表着妈妈也拥有表达不舒服的空间。

透过案例,我们可以总结出到底 怎样一步步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呢?

第一步: 看到自己紧张、焦虑等这些真实存在的情绪感受。

第二步: 不强压已经存在的情绪感受。

第三步:勇敢而真诚地平和 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感受。

深度了解自己

有一位家长也是因孩子写作业闹得鸡飞狗跳而来咨询,他不断地表述着面对孩子的不安、焦虑和愤怒,可他为什么会如此不安和焦虑呢?在随后的互动中慢慢得以彰显:一个不好好写作业、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这部分是糟糕的,而他无法接受这个在自己看来糟糕的部分。

他为什么会认为这个部分(不好好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的行为)是糟糕的呢? 通过回溯过往的成长经历发现:原来在他的家庭里,有一个淘气的哥哥,父亲是不允许这样的“糟糕”(淘气)的出现的,因此他成为了听话的、乖巧的、符合父亲期待的样子。他见过父亲暴打哥哥的场景,知道如果自己也“淘气”会和哥哥一般被打,这是令人害怕的。

这样的害怕同样延展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当他真正理解了自己这些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后,与孩子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变。

理解并尊重孩子

1、理解孩子的处境

案例:

一位心理咨询师讲述,曾经她有过一次非常糟糕经历和体验:

“在疫情爆发前不久,有人邀请我为其公司进行一场直播。当时我被隔离在家,需要自己弄好直播设备并处理所有直播相关的事项,而这些事务平时是我的同事来协助完成的,所以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直播开始之时,我的视频出现不了,我也突然不知道怎么处理了。

我想我还是尽我所能地把课讲完,最后就凭想象完成了这次直播活动。当时有很多人在线,而我根本看不见,没法跟任何一个人互动,也看不到自己。虽然直播结束后收到了不错的反馈,但就我自己而言,已经被吓瘫了。

这对我来说是一次从未经历过的全新的体验。我想这样的情况就是孩子们需要去经历的。”

2、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需求

案例:

我妈妈现在在照顾我妹妹的小孩,是一个大概6个月的男婴。这个时期的他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分离——他可以离开妈妈,想要探索这个世界,他扭头,翻身,扯袜子。

在一次视频时,我看到他不断扯他的袜子。我问宝宝:你是不是感觉到热?我妈回复我说:不热,现在天气很冷。所以我妈会阻止他扯袜子,但他不同意,依旧拼命扯,扯得小脸通红,但玩得非常开心。当袜子掉了后,我妈妈立刻会帮宝宝把袜子穿起来。我看到后直接和妈妈说:你让他玩吧,如果担心冷就开空调。我妈妈听到后就回应:好吧,那你玩这个袜子吧。但我看到妈妈顺手就把旁边的袜子给小外甥给套上了脚。

这是可以观察到的: 大人永远都在用自己的标准、期待和担忧看待孩子。在我们小的时候,也像这个小男孩一样,想去做点什么,但总是会被打断,我们充满疑惑:我到底能不能去做点什么呢?或许在小时候存在这样的互动关系,长大后就慢慢形成了模式:一种不能接受孩子本来样子的模式。

我们需要适时地给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在这背后呈现的是一种重要且严肃的科学育儿态度: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虽然目前的他在照顾自己上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养育者的帮助,但他最终会成为他自己,我想我们养育者所提供的支持和帮助都是为了孩子最终能成为他自己,而不是让他重复我们以往的生活。我想,只要我们秉持如此态度,自然而然地,就已经在给孩子留出了个人空间。

谈论中转化冲突

面对冲突是困难的,但也充满机遇。家长可以运用这个冲突,用言语化的方式真诚地和孩子去探讨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样也能通过亲子关系的转化修复自身的早年关系。通过和孩子谈论,更了解自己也更了解孩子。比如在孩子下课后,在他愿意的时候,疫情防控期间,也许是在吃饭的时候。

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我们需要充分地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和自由。就像国际上的俄乌关系,最终还是要坐下来进行谈判。

其实,咨询工作同样也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促进对来访者的理解。

在咨询或心理团体中化解内心困扰

当我们能理解自己的感觉和感受,才能理解他人的感觉和感受。这个过程是不容易的,自己没有得到过爱,也是很难给予爱的。我们熟悉的原有模式同样会阻碍自己去转化。

不管孩子出现任何问题,心理学上都会建议:先去觉察在发生这些问题时激活了自己哪些部分,然后去面对被激活的感觉,以及过去与现在的联结。因为,透过面对这些,我们跟自己内在的关系才能相处融洽,跟孩子的关系自然就会发生转化。

在个体咨询和心理团体中,提供的就是一个不被评判的、安全的、自由表达的空间。任何想法、感受都可以在这里用言语真实地表达,从而帮助理解自己,并发现那些曾经在成长过程中被忽视、被埋藏却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阻碍,甚至已转化成有问题的行为模式或固化特质。

,